(说明:为增强讲座效果,网校特将讲义中的例题答案隐藏。您也可进行重新设置:>> 显示答案 >> 隐藏答案

本章是成本会计教材的一般性章节,主要内容是介绍现代成本核算的常用方法。该章重点阐述了作业成本、质量成本和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相关理论与概念。
第一节      作业成本
作业成本法,指以各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作业中心成本库归集成本,产品完工时再按照各作业中心的成本驱动因素确定各自的分配率,将所归集的成本分配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
一、作业成本的产生(领会)
从以数量为基础的传统的企业成本计算,发展到现代的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是现代制造环境下,传统成本计算的局限性和作业成本法的优势共同选择的结果,也是成本会计科学发展的大趋势。传统成本会计难以作为管理层决策的可靠依据。
(一)作业成本法产生的背景
在间接费用所占的比重相对很高的情况下,按传统成本对制造费用进行分配的计算,产品成本会产生较大的扭曲等问题,这就从根本上冲击了传统的按照工时比例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核算方法。在这样的背景下,成本核算需要建立一种新的、能够正确反映产品成本信息的成本会计系统,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
(二)传统成本会计的局限性与作业成本实施的必然性
传统成本会计的局限性与作业成本实施的必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结构变化对成本核算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间接费用仅为总成本的20%~30%。现在,大多数公司的间接费用已经上升到总成本的40%~50%。  
2.产品多样化对成本核算的要求
多样化的产品与单一的间接费用分配模式显然产生巨大的差异,加剧了传统成本计算所导致的成本歪曲。
作业成本与传统成本核算的不同之处在于采用多元化制造费用分配标准。
(三)作业成本产生的意义
1拓宽了成本核算的范围
作业成本法将作业、作业中心、客户和市场纳入成本核算范围,形成以作业为核心的成本核算对象体系。
2.提供了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
作业成本计算的分配基础是成本动因,不再局限于传统成本计算所采用的单一数量分配基准,而是采用多元分配基准。
3.提供了资源耗费、成本发生的因果关系
从成本形成的原因人手,即成本是由作业引起的,而作业的形成要追踪到产品的设计环节,正是产品的设计环节决定了产品生产的作业组成和作业预期的资源消耗水平。从形成产品的结果人手,为动态分析成本动因可以提供有效信息,促进企业改进产品设计、提高作业完成效率,并尽可能降低资源消耗,全面提高企业整个产品价值链的价值。
4.提供了不断提高成本效率的业绩评价体系
5.作业成本信息可以有效地改进企业战略决策
管理者们可以通过作业成本信息判断他们的决策对公司利润的影响,有助于管理者的决策。
6.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最核心的区别在于分配基础不同。在作业成本核算中,增值作业与不增值作业体现在是否会增加客户的价值方面,如果作业的增加或减少不影响客户的价值,被视为一种浪费。因此,作业成本法归集和分配费用有利于企业杜绝浪费。
二、作业成本的基本原理和内容
(一)作业与作业成本
1.作业(领会)
“作业”是作业成本法最基本的概念。作业,指企业为了达到其生产经营的目标所进行的与产品相关或对产品有影响的各项具体活动。作业成本计算或作业成本管理中的作业是指会发生成本并具有附加价值的经济活动。
2.作业成本(识记)
作业成本是指产品消耗的作业所发生的成本和费用。
(二)作业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以作业成本的核算追踪了产品形成和成本积累的过程,对成本形成的“前因后果”进行追本溯源:从“前因”上讲,成本由作业引起,从“后果”上讲,要搞清作业的完成实际耗费了多少资源,这些资源是如何实现价值转移的,最终向客户(即市场)转移了多少价值、收取了多少价值,成本分析才算结束。
作业成本核算中成本耗用的分配重点在间接费用上,也就是说间接费用比例越大的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核算的效果越明显,得到的收益也就越大。
(三)作业成本核算的内容
作业成本核算的内容具体包括:(识记)
1.作业调研
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核算,首先是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运作过程,收集作业信息,即作业调研。
2作业认定
认定作业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绘制企业的生产流程图……再加以汇总;第二种方法,从企业现有的职能部门出发,通过调查分析,确定各个部门的作业,再加以汇总;第三种方法,召集全体员工开会,由员工或工作组描述其所完成的工作,再进行汇总。              
3.成本归集
4.建立成本库
按照同质的成本动因将相关的成本人库。有几个成本动因,就建立几个成本库。
5.设计模型
企业在对自身生产经营运作过程进行充分了解与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企业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
6.应用软件
软件工具有助于完成复杂的核算任务,有助于对信息进行分析。
企业应选择或开发适合本企业的作业成本实施工具系统。
7.运行分析
在建立作业成本应用软件的基础上,输入具体的数据,并对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结合有效作业的理念,剔除不能创造价值的作业,为企业成本控制打下基础。
8.持续改进
企业对作业成本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采取相应措施,持续改进作业成本实施的效果。
(四)作业成本核算的过程
在作业成本法下,成本费用的分配与归集是基于以下基本原理来进行的。
(1)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
(2)产品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
最基本的作业计算包括两步:第一步:将资源成本按资源动因分配给作业成本。
第二步:根据产品消耗的作业,将各作业总成本再进行汇总,计算出产品的总成本。
作业成本法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成本的计算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基本一致,其不同点主要体现在间接制造费用的计算上。
(3)将各作业成本库归集的成本分配计入最终产品或劳务上,计算产品或劳务成本。
三、作业成本控制
(一)作业成本控制概念
作业成本控制,是以作业为基础控制产品成本的方法。作业成本控制必须建立以作业为中心的责任成本核算体系。根据各部门的责任作业控制成本和进行分析与考核。
(二)实施作业成本控制的作用
具体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有利于成本控制的精确化和科学化
2.有利于分清各作业中心的责任
3.有利于加强成本控制
4.有利于企业总目标的实现
5.有利于打破集权型的经济管理体制
第二节 质量成本
(一)质量与质量成本的概念(识记)
1.质量
本书中采用的质量的概念是:质量是指产品或服务满足客户的程度,包括两部分:第一,产品设计、生产规格、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程度的一致质量;第二,产品或服务功能符合客户要求程度的设计质量。但是,质量还有一层含义,是指花费尽可能小的成本来满足客户的要求,并杜绝各种失误。
2.质量成本(识记)
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未达到产品质量标准,不能满足客户需要而产生的一切损失。
(二)质量成本的内容(识记)
质量成本支出包括三方面:预防性支出、评估性支出和补救性支出。
预防性支出是企业的计划性支出,专门用来确保在产品交付和服务的各个环节不出现失误,是在结果产生之前为了达到质量要求而进行一些活动的成本。
评估性支出是按照质量标准对产品质量进行测试、评定和检验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是在结果产生之后,为了评估结果是否满足要求进行测试活动而产生的成本。
补救性支出是在结果产生之后,通过质量测试活动发现项目结果不满足质量要求,例如产品交付或服务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导致产品的维修与更换或重复服务,为了纠正其错误使其满足质量要求发生的成本。
二、质量成本的特点和意义
(一)质量成本的特点(识记)
1.质量成本内涵的广泛性
质量成本不仅反映现实的成本内容,还反映潜在的、隐形的质量成本支出。现代质量成本不仅反映物质生产部门的质量成本状况,而且也覆盖了非物质生产部门质量成本的状况。
2.质量成本形式的多样性
质量成本既有以货币计量的形式,也有非货币的其他计量形式。
3.质量成本的可变性
质量成本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相对变化的、发展的概念。企业质量成本会随地域、时期、使用对象、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竞争的变化而变化。
4.质量成本的收益性
质量成本是服务于企业资本增值盈利的管理成本。
(二)质量成本核算的意义(识记)
1.为管理者进行质量决策服务
质量成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企业有什么样的战略目标,就有相应的产品质量策略,不同的质量策略,就会产生不同的质量成本。
2.为质量成本责任考核提供依据
3.强化企业质量成本管理
通过质量成本核算,可以找出质量合格率和质量成本之间的函数关系,为改善质量成本结构,提高企业质量管理经济性服务。
4.明确各相关责任部门或人员的责任
通过在企业范围内收集和核算同质量有关的一切费用,从而明确各部门在产品质量方面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为实行企业有关人员岗位责任制提供了依据。
5.能调动各相关利益群体的积极性
通过质量成本计算出来的经济指标,是衡量企业经济状况的通用指标,使企业质量管理业绩有了考核和评价的标准。
(三)现代质量成本与传统质量成本(领会两者的区别)
将质量与成本双重因素考虑进去正是现代质量成本观念的核心,提出了既能满足客户需求又能减少过高质量所带来的不经济现象为判断标准的“合理质量”的管理观念。
1.现代质量成本的核心理念
传统质量成本的定义是体现出对高质量的不懈追求基础上的,但随着“合理质量”观念的出现,它的核心内涵与内容构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质量成本强调三部分:预防质量不足成本、预防质量过剩成本、故障成本和无效成本。预防质量不足成本是指企业为保证产品质量水平不低于基本的质量标准,能够满足客户合理要求所支付的费用。这一成本是企业产品质量的最基本保证,也是合理质量观念的基本要求;预防质量过剩成本是指企业为避免由于产品质量过剩而产生的无效成本所发生的一切费用;故障成本是指由于企业的产品质量低下,无法达到最基本的标准而给企业造成的各种损失。该成本和预防质量不足成本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无效成本是指产品超过了合理质量的标准,企业为此而消耗的无法获得社会承认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它与预防质量过剩成本之间也存在着负相关关系。
2.现代质量成本与传统质量成本
现代的质量成本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寻求客户满足与产品质量水平之间的平衡。质量工作必须始终以客户需要为根本,质量水平也应以达到客户期望的质量为最低界限。不必要质量则是指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远远超出了客户的期望。无效质量和不必要质量共同导致了企业产品的质量过剩,它意味着成本的损失和浪费,是“合理质量”所不容许的。
(2)寻求产品更新周期与质量保证期的平衡。 “合理质量”要求:产品的质量保证期尽可能地与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保持一致,并形成动态平衡。从而可以避免由于过高质量而带来的浪费。
(3)寻求产品部件间质量的协调与平衡。这是针对同一产品不同部件的“合理质量”要求而言的。关键功能部件的质量保证期就决定了整件产品的使用期。 “合理质量”要求的最佳状态是:同一产品的各种不同部件达到相同或者相近的质量水平,使用寿命尽可能地趋于一致,从而减少不必要质量所耗费的成本。
总之,“合理质量“观念更加突出了质量成本管理的经济效益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