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为增强讲座效果,网校特将讲义中的例题答案隐藏。您也可进行重新设置:>> 显示答案 >> 隐藏答案

第二节福利设计方式 
福利是一种补充性报酬,目的在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维护员工的整体长远利益。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越来越重视福利制度的建设。为此需要了解企业福利的影响因素、福利的设计原则、福利设计与实施的过程,把握福利设计的关键环节。
一、福利设计的影响因素
法定福利是国家强制实施的福利项目,具有普遍性和同质性的特点,受法律保护。自愿提供的福利则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差异性,取决于企业的战略与政策。进行企业福利设计,必须了解与此相关的影响因素。
()经营理念
有的企业认为员工福利能省则省,有的企业认为员工福利只要合法就行,还有的企业认为员工福利要尽可能好,这反映了不同公司的经营理念。
一般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人力资源作为一种关键的要素资源地位的显现,大部分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的福利管理,具体表现为提供法定福利之外的其他福利,以此提高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发展。
()政策法规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法规都明文规定了组织员工应该享受哪些福利。一旦组织不为员工提供相应的福利,就算违法。
例如,我国法定的企业福利,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内容;法国社会福利保障立法的主要内容涉及年金制、失业保险、疾病和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家属津贴与补助、公务员福利、老年福利、对儿童的社会扶助、残疾人津贴、住房津贴和建房补助。
相关的用人机构必须按照所在地的现行法律法规为员工提供相应的福利待遇,否则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税收优惠
由于福利往往与员工整体的长远利益相关,因此在很多国家中得到政策的支持和保护。其中一个重要的支持办法,就是对于福利开支减免税收的政策。
由于个人所得税等原因,为了控制成本,企业不能增加太多的工资,但在国家对于福利的支持政策下,可以发展良好的福利。此外,由于福利与直接薪酬不同,往往采用实物支付或是延期支付等形式,支付方式多种多样,因此可以既使员工得到实惠,又不过多占有企业的现金。
()竞争要求
福利与其他薪酬项目一样,具有可比照性。因此,福利制度建设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福利能吸引和留住人才。人们在求职时,越来越把优厚的福利作为重要的选择标准。许多福利制度都设计得和工龄有关,如长期服务资金资格的有无、退休金的多少、带薪休假的长短等就取决于年资的深浅,这些福利实际上就成为员工的一种长期投资。
其次,福利是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福利计划的推行有助于满足员工的生存和安全需要,增加职业安全感;同时福利措施体现了企业对职工生活的关心,可以增强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使员工对企业更加忠诚,有助于企业与员工利益共同体的塑造。
二、福利设计的原则
福利是给予所有员工的间接性经济报酬。作为薪酬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利具有刚性特点,一般来说,福利项目一旦设立,不要轻易取消,否则遇到的抵触会相当大。因而在福利设计过程中,要把握好相关的设计原则。
()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一方面,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从而影响着企业实施员工福利的能力;另一方面,无论何种福利项目的实施都会对市场有一定的冲击力,尤其是通货膨胀时会对宏观经济产生破坏作用。
()与企业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
从会计学的角度看,各种员工福利的经费来源于企业的经营利润,如果企业的经济实力薄弱,或企业的经营业绩不佳,过高的福利水平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员工福利属于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属于企业的成本,如果福利水平过高,势必影响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削弱企业的竞争力。
()与工资奖金的内容相衔接
工资是员工收入的主要来源,福利是较典型的隐性收入。工资和福利的不同比例,造成了员工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的区别。有的员工可能喜欢工资多、福利少,而有的员工可能偏向优厚的福利,企业可以根据不同员工的偏好采用不同的薪酬构成。
三、福利设计与实施过程
福利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合理的程序。在实践中,福利的设计与实施包含四个主要步骤:调查、规划、实施和反馈。
()调查阶段
为了使提供的福利能够真正满足员工的需要,企业首先必须进行福利需求的调查。过去我国大多数企业都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地向员工提供福利,虽然也支出了大笔的费用,效果却不理想。在进行福利调查时,既可以由企业提供一个备选“菜单”,让员工从中选择,也可以直接收集员工的意见。
与基本工资的确定一样,福利调查也要分为两个部分,内部福利调查只是解决了员工需求问题,但是这些需求是否合理?企业总体的福利水平应当是多?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外部福利调查。当然,这种调查没有必要单独进行,可以在工资调查的同时进行。
()规划阶段
福利调查结束后,就要进行福利的规划。首先,企业要根据内外部调查的结果和企业自身的情况,确定需要提供的福利项目。然后,要对福利成本做出预算,包括总的福利费用、各个福利内容的成本、每个员工的福利成本等。最后,要制订出详细的福利实施计划,如福利产品购买时间、发放时间、购买的程序、保管的制度等。
()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就是要按照已制订好的福利实施计划,向员工提供具体的福利。在实施中兼顾原则性和灵活性,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定要严格按照制订的计划来实施,以控制好福利成本的开支;即便遇到特殊情况,也要灵活处理,对计划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保证福利提供的效果。
()反馈阶段
实施阶段结束后,还要对员工进行反馈调查,以发现在调查、规划和实施阶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完善福利设计和实施的过程,改善福利管理的质量。
四、福利设计的关键
福利作为一种补充性报酬,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既可以看作人工成本,也可以视为人力资本投资。为此需要处理好福利工作的定位、福利享受的主体和资格、福利的形式以及水平等问题。
()员工福利的定位
这是回答员工福利是什么,应该怎样考虑这类问题。要想回答这个问题,企业必须知道自己希望吸引何种类型的员工。比如,

如果企业希望多吸引流动性比较低的员工,就可以增加退休金在福利中的比重。企业应该知道自己的竞争对手提供了哪些福利,考虑本企业福利的竞争力来设计福利。企业还应当考虑历史因素和经济性、发展性因素,因为福利给出容易,收回来困难。在这些前提和薪酬分配的原则指导下,来确定本企业员工福利的内容。

()福利的主体和资格
这决定谁可以享受福利,根据什么资格或条件享受。比如,根据员工在本企业的工龄长短,规定一定福利的等待期应该为多长。为了降低福利成本,企业不必向所有的职工都提供完全一样的福利,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可考虑福利待遇与工龄挂钩,或者以职工对企业的重要性、以在职和不在职为标准等。
()员工福利的灵活性
确定员工福利的灵活性即福利方案中福利项目的可选择性,在福利计划中允许员工有多少福利项目或内容的选择权利。这方面的基本模式有以下三种:一是设计标准福利方案。所有员工按统一的标准,选取规定好的福利项目。二是设计成自助式弹性福利方案,允许员工在福利内容上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三是折中式,即企业按照统一标准先向职工提供一部分基本福利项目,然后允许
员工在其他福利项目上有一定的选择余地。
()员工福利的资金筹集
福利资金的筹集,即有关各方怎样分摊福利资金这类问题。员工福利方案的资金筹集或分摊方式主要有三种:雇主全额承担,雇主与雇员分别按比例承担,一些特殊福利项目则要求雇员全额承担。
第三节劳动保障
劳动保障是为员工保全劳动能力提供的物质条件,涉及工作环境改善和相关问题处理。其中劳动环境的监测是一项基础工作;在此基础上对特殊劳动付出给予工作津贴,并加强员工的安全保护。
一、劳动环境
劳动环境是指员工进行工作时所处的直接环境,其中粉尘、噪声、高温等因素对于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影响最为显著。对这些环境因素进行检测和改进,并对因环境因素给劳动者造成的伤害进行补偿,是劳动保障的重要内容。
()劳动环境的状况
劳动环境是指劳动者从事生产劳动的场所条件,包括生产场所的温度、湿度和气流、气压状况,照明和色彩状况,噪声和振动状况,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有毒有害物质和粉尘的防治状况等等。这些因素中有些对劳动者的心身健康有害。通过对劳动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的测定和分级,可以反映劳动环境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程度。
1.尘作业分级
粉尘是指能较长时间漂浮在劳动环境空气中的固体微粒,是污染劳动环境、危害劳动者健康的重要因素,对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我国的国家标准《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根据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以及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三项指标,将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为5
制定粉尘危害程度分级标准的目的在于,加强对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工人的劳动保护工作,针对不同等级的作业危害程度采取相应措施,促进企业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健康,实施劳动安全管理。
2.噪声作业分级
噪声是工业生产中普遍的有害因素。由于生产活动产生的一切声音都可以成为生产性噪声。长期接触噪声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使劳动者产生噪声性疾病。
3.高温作业分级
高温作业是指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气温高于夏季室外气温标准2℃2℃以上的作业。在我国,《高温作业分级》以温差、湿度和劳动时间为分级指标,对接触热辐射的作业分出级别。
高温作业分级按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分为两类,每类按劳动时间率和室内、外温差分为四级。
二、劳动环境的监测
劳动环境对劳动者的影响程度,需要通过对劳动环境的测定来确认。劳动环境测定要使用一定的测定方法,通过一定的测定步骤进行。
1.劳动环境测定的基本方法
劳动环境测定是对劳动环境的分析和评价,主要任务是对各种有害因素和不良环境进行测定。劳动环境中有害因素的危害程度,取决于有害因素的强度和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接触有害因素的时间。因此对于劳动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测定方法,也从这两个方面展开。根据有害因素的种类,按照相应的标准定量分级,做出评价。
2.劳动环境测定的工作步骤
劳动环境的测定需要按一定步骤进行,在确定有害因素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测量。关于劳动环境中的不同有害因素,要使用不同的测定方法,但测定的工作步骤基本相同。
(1)调查受测岗位的基本情况:生产工艺流程、原料和产品、有害因素接触情况、作业位置和工序。
(2)确定有害因素的接触范围、测定点、测定的技术方法和仪器。
(3)制订有害因素监测计划。
(4)制定有害因素接触时间和接触时间率。在劳动时间测定的同时测定。
(5)测定有害因素浓度(强度)。一般要求与时间测定同步进行。
(6)对测定数据进行计算处理,按标准分级,做出评价。
3.劳动环境各项指标的测定]
在制订劳动环境监测计划的基础上,开展对各项有害因素的测定工作。各项指标测定的要求基本相同,主要是:
(1)根据测定计划,掌握有害因素测定点的位置、工序,决定使用的仪器和测定方法。
(2)检查仪器设备。准备好测定需要的各种物品,必要时对仪器进行检定和校准。
(3)现场确定测定仪器的具体放置位置,按测定计划要求对每个测定点进行测定。
(4)决定每个测定点的测定次数。根据有害因素和仪器种类决定采样或测定时问。
(5)观察仪器的工作状态,对测定样品或读数进行检查或审查。
(6)对需要进行实验室分析或测定的有害因素样品,在采样后及时分析或测定。
(7)现场测定时,应及时做好记录,准确填写各项测定记录表。
二、工作津贴
工作津贴是一种补充报酬,因劳动环境或劳动方式损害健康而向员工支付。津贴的支付办法由国家规定;企业在政策范围内,也可以自行规定一些津贴项目。
()津贴概述
津贴是一种补充性工作报酬,目的是补偿职工额外的或特殊的劳动消耗,以及保证职工生活水平不因特殊影响而降低。因此,津贴是员工待遇的重要组成部分。
1.津贴的作用
员工劳动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多数在正常劳动条件下进行,但也有一些工作在特殊条件下进行。例如井下作业、高空作业,有毒有害气体或高温环境中作业,以及野外作业等等。在特殊条件下工作的职工,其劳动消耗及生活费用支出大于正常条件下工作的员工,这种额外支出应该得到合理补偿。基本工资和其他奖金福利不能有针对性地做到这一点,工作津贴由此产生。
在实际工作中,津贴对于弥补员工额外劳动,保护员工身体健康,保障员工正常生活水平是很有必要的。
2.津贴的分类
津贴的名目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家或地区统一制定的津贴,一般在企业成本中列支;另一类是企业自行建立的津贴,一般在企业奖励基金或效益工资中开支。
按津贴的作用区分,大体可分为三种:
(1)岗位性津贴。即为补偿职工在某些特殊岗位劳动的额外消耗而建立的津贴。这种类型的津贴种类最多,范围最广。例如高温津贴、有毒有害津贴、矿山井下津贴、特殊技术岗位津贴、特重体力劳动岗位津贴、夜班津贴、流动施工津贴、盐业津贴、邮电外勤津贴等。
(2)地区性津贴。即为补偿职工在某些特殊地理自然条件下生活费用额外支出而建立的津贴。如林区津贴、高寒山区津贴、海岛津贴等。这类津贴一般由国家或地区、部门建立,企业照章执行。
(3)生活性津贴即为保障职工实际收入和补偿职工生活费用额外支出而建立的津贴。如副食品价格补贴、肉价补贴、粮价补贴等等。这类补贴主要由国家或地区、部门建立,企业照章执行。有些企业根据需要,在内部也建立了少量这类补贴,如房租、水电补贴等。 
三、职业安全 
职业安全是对于员工劳动能力的保护,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职业安全主要指安全生产、职业卫生和工伤保护。广义职业安全还包括员工的再就业能力保护。
()安全生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安全生产的监督和管理等问题,都进行了规定,企业必须参照相应规定执行。其中现场管理的“5S"活动具有积极意义。
现场管理“5s”是指整理、整顿、清洁、清扫、态度。在安全生产、文明生产、质量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是基本要求。
(1)整理。区别需要和不需要的东西。需要的东西限量堆放,及时周转;不需要的东西及时处理,包括闲置物、废弃物等。
(2)整顿。将需要的东西排列起来,达到定置管理要求。包括设备边、工位上、工具箱里、备件柜中。何物在何处,举手可得,用完物归原处。
(3)清洁。设备设施工具箱等保持清洁卫生。按三好四会要求定期擦拭设备设施和工具,对需润滑的点位应按规定润滑,做到关键部位无浮灰,一般部位无积尘。
(4)清扫。清扫一切杂物和废弃物,分为随时清扫和定期清扫两种。随时将铁屑和杂物等收放在规定的位置,每班清扫设备和工件上的废弃物,每周末对各点各处进行必要的搬拆之后的清扫。
(5)态度。培养良好的"5s习惯。做到岗位职责清楚、卫生区域分明、堆放清扫要求明确。做到自查、互查和上级巡查相结合,经常讲评,奖勤罚懒。
()职业卫生
高温、高噪声、高辐射等恶劣的劳动环境会对劳动者造成伤害,常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会产生职业病,对劳动者造成长期甚至终身伤害。职业病重在预防,对于职业病的预防通常有以下的措施:
(1)大搞技术革新,改革生产工艺,减少工人与有害因素接触的机会。
(2)采取通风法、排毒、降噪、隔离等技术性措施来降低或消除生产性有害因素。
(3)加强生产设备的管理,防止毒物的跑、冒、滴、漏污染环境。
(4)制定和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5)加强个人防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有害物质进入体内。
(6)对接触生产性有害作业的工人,进行就业前体格检查和定期体格检查。
(7)根据国家制定的卫生标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工伤保护
工伤保护的形式是工伤保险。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受意外伤害和职业病影响,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劳动者或其亲属能够从国家和社会得到必要的物质补偿。工伤保险费由企业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职工个人不缴费。
落实工伤保险制度,涉及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和工伤康复三大任务,企业负有首要责任,这是根据《劳动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确定的。企业在工伤保险中负有如下的责任:
(1)执行工伤保险制度。
(2)企业兼并、改制、承包和借调职工时的工伤保险责任。
(3)用人单位搞好工伤预防的责任
(4)用人单位落实职业病待遇的责任
(5)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
(6)落实工伤医疗抢救措施,确保工伤职工得到及时救治。
(7)及时如实报告工伤和职业病,不得隐瞒或少报。
(8)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9)因工致残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10)帮助职工索取交通事故赔偿、出境工作伤害的外方赔偿和其他民事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