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为增强讲座效果,网校特将讲义中的例题答案隐藏。您也可进行重新设置:>>
显示答案 >>
隐藏答案)
第三节绩效考评方式
为了实现绩效考评的目标,提高绩效考评的效率,需要采取科学的绩效考评方式与方法。其中考评指标设计、考评方法选择、考评角度确定,是最为重要的几个环节。
一、考评指标设计方法
考评指标是绩效目标的具体化和标准化,需要较强的清晰度。
(一)常用考评指标
实践中常用的员工绩效考评指标,可以分为成果类、行为类和工作强度类指标。各类指标有着自己的特点,可以根据情况选用。
1.成果类指标
成果类指标是对员工工作结果的衡量。
不同类型的部门中,这一员工考评指标不太一样。但一般说来,工作质量与工作进度是必须要考查的。不管是生产部门、营销部门或是研发部门,对这两点都有明确要求。例如,工程部门的工作质量标准,可能是国家相关部门的检测标准;开发部门的质量标准,可能是用户提出的具体要求。成果类指标的考核通常属于量化指标,依据事先制定的指标体系进行,一般为年度或月度
目标。
2.行为类指标
行为类指标是指对员工工作过程的衡量,重在考察员工表现出来的技能和态度。
能力考核是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但如果设计不合理,很难得出正确结论。基本能力包括业务知识、文化水平、岗位经验等;思考能力包括理解力、判断力、想象力等;人际交往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对他人的影响程度等。
态度考核也是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工作行为不能仅仅看能力,还要看如何使用能力的态度。进行态度考核,可以使考核结果更有说服力。态度指标一般包括纪律性、协作性、积极性和责任心等方面。
3.强度类指标
强度类指标是对员工工作时的劳动消耗的衡量。广义上讲,工作强度除了工作量饱满度,也就是体力和脑力劳动负荷外,还应该包括工作环境,这样对于调动处于特殊岗位员工的积极性是有好处的。
(二)考评指标设计
考评指标的设计关系到考评的可操作性。进行指标设计的关键,是将企业目标合理地分解到员工头上,使员工理解和认同。
1.指标设计的要求
关于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要求,可以从五个方面把握,这五个方面可以概括为“sMART”。这里的“sMART”是五个英文单词的词头字母,一个字母一个含义:
S(specific)是指绩效考核指标设计应当细化到具体内容,即切中团队主导绩效目标,且随情景变化而变化的内容。
M(measurable)是指绩效指标应当设计成员工可以感知到的、结果可以量化的指标。
A(agreed)是指绩效考核指标应当是员工与主管都认可的。
R(realistic)是指绩效考核指标应当设计成“能观察,可证明,现实的确存在的”目标。
T(time-bound)是指绩效考核指标应当是有时间限制的,关注到效率的指标。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利用SMART方法,对绩效指标进行全面分析和检验。
2.指标设计的方法
绩效指标的设计方法很多,其中关键绩效指标法(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KPI)是常用方法。这一方法的特点,是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找出最能体现业绩的关键性量化指标,作为绩效考核的基点。
以营销经理为例,其月度考核的KPI设计步骤如下:
第一步,分析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工作考核,这里可以运用树形图法、头脑风暴法;然后运用归纳法将各项内容进行归纳,归纳的几个大点是“KPI维度”、大点中的小点就是“KPI要素”。
第二步,运用鱼骨图法,分析到底哪些“KPI要素”是“KPI维度”的关键组成要素。
第三步,继续运用鱼骨图法、20/80原则、SMART原则,分析这些“KPI要素”由哪些要点组成,可否量化。可以量化的要点就可以是KPI。
第四步,准确描述KPI。
第五步,随着KPI方法的不断积累运用,被考核者工作的不断转变,会得到不同的KPI指标。将这些KPI指标集中起来可以建立KPI指标库,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随时调用。
二、考评成绩评定方法
考评成绩的评定方法,是指如何应用绩效标准测量和评价实际工作情况,其难点在于对工作过程难以量化的绩效进行比较。在各种绩效考评方法中,比较评分法和综合评价法应用比较广泛。
(一)比较评分法
比较评分法的特点,是采取相对比较的方式,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考评。其中运用较多的有简单排序法、配对比较法和强制分布法。
1.简单排序法
简单排序法是以绩效考核的各个因素为依据,对员工进行比较排序,最后得出员工绩效成绩的结论。业绩好的排在前面,业绩差的排在后面。
为使操作简单,一般采用交替排序法。具体做法是:将所有参加评估的人选列出来,分别针对每一个评估要素展开评估,首先找出该因素上表现最好的员工,将其排在第一个位置上;再找出在该因素上表现最差的员工,将其排在最后一个位置上;然后找出次好的员工,排在第二个位置上;接着找出次最差的员工,放在倒数第二个位置上;以此类推,直到所有员工都排到了合适的位置上。
排序法的最大优点是操作简单。但是其缺点也不容忽视。首先,考核的对象和比较的绩效因素不能太多,否则排序的工作量会很大。其次,会导致员工之间相互攀比,员工之间的竞争会变得激烈。最后,绩效考核的比较对象最终应该是预期目标的完成程度,而不是与其他员工相比较,因而这种方法比较的对象有局限性。
2.配对比较法
配对比较法是将每个员工的绩效两两比较,最后得出员工的绩效排序。
其基本做法是这样的:在每个比较因素中,将要比较的员工在一张表格的行和列中分别列示;然后两两比较每对员工在这些因素上的绩效,并用“+”表示“好”,用“一”表示“差”;最后计算每个员工的“+”的个数,总数最多的绩效最好。
配对比较法与简单排序法相比,结果更准确一些。但是这种方法同样只适用于人数较少的情况,而且只能确定员工绩效的名次,不能确定绩效的差距。
3.强制分布法
这种方法要将考核结果分配到预先确定的标准中去。
有的企业会强制规定“优秀”、“一般”、“较差”员工的比例,考核的结果必须符合这些比例。一般地,考核成绩会服从正态分布,即优秀的和较差的占少数,多数的绩效都是一般。强制设定考核结果分布比例有利于管理控制,特别在引人员工淘汰机制的公司中,能筛选出淘汰的对象,具有激励和鞭策员工的功能。但是,在员工都十分优秀的情况下,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弊端,因为总会有员工会被强制划分在绩效不好的比例中,从而让员工质疑考核的公平。
(二)综合评价法
综合评价法是指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多维度测评,从而确定员工绩效的方法。常用方法有因素考核法和行为锚定法。
1.因素考核法
因素考核法是对各绩效考核指标分别赋值,使每一项指标都有一个考核尺度,然后根据被考核者的实际表现分别评分,最后汇总得出考核成绩的总分。
2.行为锚定法
行为锚定法是从工作表现中提取典型行为作为评分依据,建立一个锚定评分等级表,以此对员工实际工作表现进行测评计分的考评办法。
运用行为锚定等级评价法的关键,在于设计行为锚定等级表。在实际工作中,通常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设计:
第一步,进行工作分析,获取决定工作业绩的关键事件,以便对代表优良绩效和劣等绩效的关键事件进行描述。
第二步,将关键事件归并为若干绩效指标,并给出确切定义,在此基础上对关键事件的不同表现情况进行等级划分,建立评价等级。一般分为5—9级。
第三步,建立最终的工作绩效评价体系。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通过提炼典型行为表现,使复杂的工作情况成为清晰和可把握的,同时为员工提供生动的努力方向。其足之处是设计锚定标准比较复杂;而且考核某些复杂的工作时,特别是对于行为与效果的联系不太清楚的工作,管理者容易着眼于对结果的评定而非依据锚定事件进行考核。
三、考评主体优化方法
员工绩效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考察,从而得到不同信息和不同评价结果。对员工绩效进行多主体、多角度考察,可以提高考评结果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在实际工作中,360度考评和考评者培训,是优化考评主体的重要措施。
(一)考评者的类型
企业的运行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一个人不可能掌握企业全面的信息,对员上的考核也是如此。仅仅凭借一个人的观察和评价,很难对员工做出全面的绩效考核。因此要考虑从不同角度进行考评工作的必要性,通过考评主体的优化组合,提高考评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公平性。在实际工作中,考评主体有多种选择,可以是员工主管、同事、小组,也可以是员工自己、下属和顾客等。不同考评主体的考评工作,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1.直接上级评估
直接上级的评估,是员工绩效考核的传统方法和基本方法,与管理者对员工的引导和监督分不开。
直接上级评估的优势,在于他们通常都有丰富的具体工作经验,熟悉员工的实际工作状况,能够准确地说明对于考评对象的工作要求。但是直接上级也不一定有足够时间去全面观察员工的工作情况,也可能受各种因素影响产生考评的偏差。因此上级考核还要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在员工直接上级进行绩效评估之后,一般还要由员工直接上级的上级进行复核,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公
正性。
2.员工自我评估
员工对自己绩效所做的评估,对于员工的业绩改进有重要意义。
一般形式是员工在综合绩效考核以前,就自己的绩效填写评估表,促使员工思考自身的优缺点,并引发员工就有关阻碍高绩效形成的原因进行讨论。员工自我评估的弱点,在于可能夸大自身的工作成绩,而对自己的缺点更加宽容。因此,这种评估形式不宜单独使用。
3.同事评估
同事评估是由工作密切相关的其他员工进行评估。由于同事之间工作联系密切,同事评估的结果可以对上级评估和自我评估
进行补充,能够更全面地认清员工的优点和缺点。特别是在团队工作日益频繁的时候,团队成员的合作对组织绩效的形成越来越重要。但是同事评估也有缺点。因为同事之间的竞争可能会使评估不客观;也可能按照世俗惯例做出评估。因此,同事评估也不宜单独使用。
小组评估是同事评估的延伸。有些团队成员之间密切协作,个人绩效很难区分,这时,对小组成员的评估可以使用小组评估的方法,即把整个小组当作一个整体进行评估。但在某些情况下,个人评估可能会造成评估体系的混乱,因为个人评估所关注的重点,可能并不是小组的工作重点。
4.下属评估
下属评估是指对担任管理职位的员工进行评估时,由其直接下属参与评估。
下属评估能使上级主管了解下属员工对他们的看法和期望。在评估经理人员时,下属是非常有资格发言的,因为他们经常与上司接触,并站在独特角度观察许多与工作有关的行为。下属的特点,使他们适合评价上司某些方面的工作表现,比如领导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授权、团队协调能力、对下属的关注程度等。但是,对经理人员另外一些工作内容,运用下属评估方法却不太恰当,比如计划与组织、预算、创造力、分析能力等方面。
下属评估方法的一个明显问题,是可能产生上级主管的媚下行为。
5.顾客评估
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考虑,越来越多的公司在员工绩效考评中,引用了内部和外部顾客评估方法。那些运用外部顾客评估的公司,将顾客服务标准作为绩效考核的参考依据,其目的是想获得更客观的评估结果,使顾客更满意,并将工作做得更好。与外部客户评估相比,内部客户评估的范围,包括企业内部任何得到其他员工服务支持的人。例如,一线经理得到了人力资源部门招聘和培训的支持,那么,一线经理就成为对人力资源部门相关员工进行评估的内部客户。
(二)考评者的优化
考评者的优化是指考评者的改进,包括考评主体范围的改进和考评者能力素质的改进,目的是从考评者角度提高考评工作质量。其中360度考评和考评者培训是两个重要措施。
1.360度考评
360度考评是对员工进行的全方位考核。该方法是指从员工自己、上司、同事、下属、顾客等不同主体的角度,来了解和评价一个员工的工作绩效,达到提高考评质量、促进业绩改进的目的。
360度考核法的优点在于:
(1)打破了由上级考核下属的传统考核制度,提高考评工作的参与性。
(2)可以反映出不同考核者对于同一被考核者不同的看法。
(3)防止被考核者急功近利的行为。
(4)有助于被考核者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360度考核的不足在于:
(1)考核成本高。当一个人要对多人进行考核时,时间耗费多,协商成本大。
(2)成为某些员工发泄私愤的途径。某些员工利用考核机会“公报私仇”。
(3)考核培训工作难度大。因为所有员工既是考核者又是被考核者。
2.考评者培训
很多考核失败的原因在于评估者的失误,比如评估者的偏见或者未能掌握可行的方法。因此为了减少考评误差,需要加强评估者培训。培训的对象既包括管理者也包括员工,培训中要渗透企业的绩效考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