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为增强讲座效果,网校特将讲义中的例题答案隐藏。您也可进行重新设置:>>
显示答案 >>
隐藏答案)
本章逻辑体系:分为三部分内容,由两节构成。
1、总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它的重要意义。
2、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的成果做一个介绍,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成果。
3、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系单作为一个关系来讲述,因为这是中共十七大代表大会中所提出的一个论断。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背景:战争年代毛泽东提出。
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都在不断地吧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
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他在报告中的第七部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强调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也就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经过1942年至1945年全党整风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关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人,我们是在一种特殊的国情下面来开始我们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我们国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我们的革命的方向、我们的革命的条件、我们的革命的道路,马克思、恩格斯理论当中没有论述过。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和各个国家的具体实践相联系。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就是结合各国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具体化;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开辟自身的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将其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含义,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非常丰富,主要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和中国的现实有很大差别,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经济和文化都比较落后。在这样的国度里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是不可能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同样,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做教条,也无法照抄别国经验。而要真正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制定出正确的方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民族化、具体化、从而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关起门来搞纯粹的理论工作,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它的基础是中国人民的实践,是在实践中引用、发展和升华。在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必须会产生许多具有独创性的实践经验,通过对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就会创造出新的东西,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大国,积淀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把这些历史经验加以认真的概括和提炼,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的内容。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指导思想。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和中国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毛泽东曾严肃地指出:“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传入中国,要使它能为中国人民接受,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并进而达到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文化进行认真的清理,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又用中国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样做的结果,就使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土壤这中并得以生长和繁荣起来。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毛泽东思想创立,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遵义会议)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2)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3)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4)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重大战略思想,创造性回答了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的共同点
第一,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问题所凝结的丰硕成果,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二,这些理论成果在内容上,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又有中国特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
第三,这些理论成果在形式上,体现了中国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
第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的、与时俱进的、相互统一的科学体系。它们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不断地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地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的传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动态的科学体系,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
(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放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二者共同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根本结论,也是我们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没有别的什么道路,能够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没有别的什么理论,能够引领中国不断发展进步。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的科学含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世界和中国政局变化的20世纪上半叶,战争与革命是时代的主题。毛泽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毛泽东思想正是对这些经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而形成的理论概括。没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就不可能有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经过实践的反复比较,党和人民选择了毛泽东作为自己的领袖,选择了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3)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几个标志
A 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
B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同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提出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同时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倡导调查研究,在群众斗争中创造新局面。
C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遵义会议后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全面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政策和策略,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作为一种科学指导思想,是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和活的灵魂构成的科学体系。主要贡献:
(1)正确地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建立了新中国;
(2)创造性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问题,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3)积极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关于新民主义革命的理论;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第三,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第四,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第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第六,关于党的建设理论。
2.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科学体系,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是贯穿于各个组成部分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它是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法。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斗争经验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独立自主,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依靠本国革命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革命与建设道路,把本国的革命与建设事业办好;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总之,这三个方面形成了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邓小平果断地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新历史时期。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我国进行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同时,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经历曲折的发展过程。
(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和巨大发展。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
A 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B 1987年党的十三大,比较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全面阐述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等,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这表明,邓小平理论已经形成了基本轮廓。
C 十三大后,国际国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困难局面。国际上,发生了震惊世界的苏东剧变。在国内,各种深层次的经济问题充分暴露出来,改革进入攻坚阶段;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及随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也使我国的改革遇到了极大的困难。面对国际国内复杂艰难的局面,我国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谈话。邓小平南方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对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些重大认识问题作出了深刻的回答,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关于“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的思想、关于“三个有利于”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关于先富帮后富、共同富裕的思想等。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
D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写入宪法。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经过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结论。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贯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主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邓小平的主要贡献。
它的主要内容有:
(1)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概括,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从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这个历史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
(3)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是一场新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不仅进行经济、政治的改革,同时还要进精神文明的建设。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们应该吸取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
(4)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
此外,邓小平理论还包括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总之,邓小平理论是贯穿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一,邓小平理论提高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是指导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指引我们进行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果断地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大转变,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
第二,邓小平理论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尽管当今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长远的指导意义。
第三,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提示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的科学水平;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世界特征和总的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了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邓小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1.国内背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2.国际背景: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察世情,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有新的表现,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一些地区的冲突和争端时起时伏,世界还很不安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
3.党情: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看党情,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这就要求党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自身的建设。
5.“三个代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2000年2月20日。江泽民在广东高州市指导“三讲”教育活动时提出:我们要使党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成为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始终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始终坚强有力地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同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同年5月,江泽民在上海召开的党建座谈会上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001年7月,江泽民代表党中央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基本内容和重大意义。同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提出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2004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正式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宪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久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观点和论断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行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3.联系:“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方针。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地概括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地预测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类历史进入到21世纪的时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提出了推进理论创新的新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同时是由先进文化引导的,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基本原理;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创造性地把党的建设同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同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联系起来,赋予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理论高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重大理论成果,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的形成
1.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两个没有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久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阐述了当前我们发展中八个方面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全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进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高。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论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世界发展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它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新理念。
4.提出的过程: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上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党的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行动的指南。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含义:(一人三发展)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个方面,完整地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和内在要求,使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主要内容:
第一,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支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第二,核心是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要紧靠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第四,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关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诊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指明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第三,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如皋市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观点;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推进以及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观点,等等。这些都表明,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
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一,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和源泉。
第二,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第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第四,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地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