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为增强讲座效果,网校特将讲义中的例题答案隐藏。您也可进行重新设置:>>
显示答案 >>
隐藏答案)
第二节 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一、学情分析
行政法、经济法、民商法、知识产权法和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行政行为;经济法主体;民事权利法律制度;犯罪构成要件;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的概念。了解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二、考情分析
1.识记:行政法、经济法、民商法、知识产权法和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2.领会:(1)行政行为;(2)经济法主体;(3)民事权利法律制度;(4)犯罪构成要件;(5)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的概念。
3.应用:了解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重点讲解
实体法是对法律关系的主体的权利或职权和职责作出规范的法律制度的总称。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主要包括行政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民商法律制度;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等。
(一)行政法律制度(P222-231)
1、行政法的概念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具体来说,它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能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程序正当原则。
行政合法性原则是所有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都必须严格遵守并执行行政法律的规定,一切行政活动都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任何行政关系主体不得享有法外特权,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行政合理性原则指的是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行为,特别是行政机关的行为,不仅要合法而且要合理,也就是行政行为要做到合理、恰当和适度。程序正当原则是指行政机关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益的行为时必须遵循正当法律程序。
3、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权益的享有者和义务的卺—担者。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
行政主体,起依法享有行政权,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对外独立行使该项权力并对行为的效果承担法律责任的国家行政机关及其授权的社会组织。我国的行政主体具体包括:国务院、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机构等。
行政相对人,是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即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个人或组织。行政相对人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在内的国家机关,我国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我国境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
4、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对行政相对人实施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行政行为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羁束行为和自由裁量行为、要式行为和非要式行为等。
行政行为的内容,主要指行政行为作用于行政相对人所产生的影响效果。行政行为的内容可以概括为:设定权利和义务,撤销权利和义务,赋予能力和剥夺能力,变更法律地位,确认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或行为合法,赋予特定物以法律性质等。行行政行为的效力有:(l)确定力。行政行为有效成立后,非依法律规定不得随意变更和撤销,即不可变更力。(2)拘束力。行政行为的内容对行政相关人员的约束效力,包括对行政机关自身的拘束力和对行政相对人的拘束力。(3)执行力。行政行为成立后,行政机关依法采取一定手段,使行政行为的内容得以完全实现的效力,又称为实现力。
5、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因违反或不履行行政法律规而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依据行政责任的主体不同,划分为行政主体承担的行政责任、公务员承担的行政责任和行政相对方承担的行政责任。
6、行政处罚与行政复议
行政处罚,是指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但尚未构成犯罪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所给予的行政制裁。行政处罚主要分为6种,即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
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依据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权,在当事人的申请和参加下,按照行政复议程序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和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裁决以解决行政侵权争议的活动。行政复议是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法律救济的行政监督制度。
7、与公共生活相关的主要行政法律规范
治安管理处罚法。2005年.8月28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该法于2006年3月1日施行。《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包括: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侵犯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侵犯公私财物的行为;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违反消防管理的行为;违反户口管理的行为;特殊严重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确立了治安管理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开、公正,尊重和保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办理治安案件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分为: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对违反治安管理的外国人,可以附加适用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
集会游行示威法。1989年10月3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会议通过了《集会游行示威法》。《集会游行示威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是:(l)政府依法保障原则。(2)权利义务一致原则。(3)和平进行原则。
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人体建康,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原则,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原则。《环境保护法》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关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要素,防止环境破坏的法律规范;二是关于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改善环境的法律规范。另外;还包括防止自然灾害和减轻自然灾害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法律规范。
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基本原则有:依法管理原则;以人为本,与民方便原则。《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主要内容是规定车辆和驾驶人道路通行条件、道路通行规则、交通事故处理规则、执法监督、法律责任、对严重违法行为的处罚等。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该《决定》的基本原则:一是促进网络发展与加强监管相结合的原则。二是信息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机结合的原则。三是与现代网络发展相适应、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调的原则。《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主要任务: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8、与职业活动有关的主要法律规范
公务员法。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迈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公务员法》的基本原则:一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法治原则。二是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原则。三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四是分类管理和效能原则。公务员法》明确界定了公务员的范围。如果一个工作人员同时符合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这三个标准,就属于公务员的范围。公务员法规定,下列三种人员不得录用为公务员: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曾被开除公职的;有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新录用的公务员试用期为1年。公务员法规定,我国实行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公务员职位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劳动法。狭义上的劳动法也称为形式意义上的劳动法,指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颁布的关于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劳动附随关系的综合性法律,即法典式的劳动法。广义上的劳动法也称为实质意义上的劳动法,是指所有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劳动附随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国家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而制定颁布的法律。《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一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二是按劳分配与公平救济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四是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权利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的义务有: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解决劳动争议主要有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和解是当事人双方自行协商,达成解决劳动争议的协议,其特征主要是无第三人参与,不受程序约束,协议的达成和遵守完全由当事人自愿。调解是在第三人主持下,通过说服、劝导,使劳动争议在当事人双方互谅互让的基础得到解决。我国立法中的劳动争议调解,包括用人单位调解、机构调解、仲裁程序中调解和诉讼程序中调解。仲裁是劳动仲裁机构对当事人请求解决的劳动争议依法居中公断的活动。诉讼是指法院在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和解决劳动争议案件的活动。
劳动合同法。(P231)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劳动合同主体具有特定性。一方是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另一方是劳动者本人。二是劳动合同具有从属性。《劳动合同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l)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的订立是劳动力所有人和使用人就劳动关系达成合意的过程。.(2)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3)劳动合同的一般内容与劳动合同的特别规定。‘劳动合同的必备内容包括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此外,试用期条款、保密条款、福利条款等属于劳动合同的选择条款。
(二)经济法律制度
1、经济法的概念
经济法是调整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l)保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2)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原则。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则,是经济法在调整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以国家宏观调控为指导爭、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保障实现两者协调、统一的原(3)权、责、利统一原则。(4)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原则。(5)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经济法主体
经济法主体是依据法律规定的经济权限,参加或能够参加经济法律关系的社会主体。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取得的条件:一是具有一般法律地位。二是具有经济权限。根据职能性经济活动的类型,可以把经济法主体分为五类:国家。国家机关。社会组织。经济组织的内部组织。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济户和自然人。
4、经济法律制度一般来讲,比较典型的经济法律制度包括计划法、预算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反不正当竞争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指调整在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所谓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不正当竞争行为分为:(1)假冒混淆行为。经营者采用伪造、假冒、仿冒注册商标、包装、装潢、企业名称、标志等欺诈性手段从事市场交易,导致其产品或服务与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混淆,造成或足以造成用者、消费者作出错误决定的行为。(2)商业贿赂行为。经营者为了推销或者购买商品,采用财物或其他手段行贿,以获得交易机会或有利交易条件,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不正当竞争行为。(3)虚假宣传行为。4)侵犯商业秘密行为。(5)低价竞销行为 (6)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采用谎称有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或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以及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5 000元的行为。(7)恶意串通招投标行为。(8)诋毁商誉行为。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国家调整在保护消费权益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消费者是指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看接受服务的单位和个人。
消费者的权利包括:(1)安全权。 (2)知悉权(知情权)(3)选择权。(4)公平交易权。(5)获得赔偿权。(6)结社权。(7)受教育权(知识获取权)。(8)受尊重权。(9)监督权。
经营者的义务包括:履行法定和约定义务的义务;听取意见和整受监督的义务;安全保障的义务;提供真实信息的义务;标明经营者真实名称和标记的义务;出具相应凭证和单据的义务;提供符合要求的商品和服务的义务;承担“三包”和其他责任的义务;不得从事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的义务;不得侵犯消费者人格权的义务。
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途径包括: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行政部门申诉;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民商法律制度
1、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目前主要的民專法律:《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继承法》等。
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是民事主体在行使民事权利时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
2、民事主体
民事主体是参加民事法律关系,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自然人出生即取得民事权利能力,这是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和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法人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有: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民法通则》将法人分为企业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
其他组织是不具有法人资格但可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的组织。在我国主要包括:合伙、个人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等。
3、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如日常生活中签订合同的行为。其特征有:民事法律行为是以发生一定的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表意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其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
4、民事权利。民事权利是民事法律规范赋予民事主体满足其利益的法律手段。以民事权利所体现的利益的性质为标准,民事权利可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财产权是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的权利,主要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等。人身权是以人身利益为内容,与权利主体不可分离的权利。主要包括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等。
物权。物权是权利主体依法享有直接支配其特定物,并享受其利益的排他性权利。民法上根据权利主体是否是物的所有人,将物权划分为完全物权(又称自物权)和不完全物权(又称他物权)所有权是所有权人对自己所有的财产享有的权利。所有权是最完整、最充分的物权种类,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所有权人可以通过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各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权利。他物权是对他人所有的物所享有的物权。根据当事人设定他物权的目的不同,他物权可划分为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两大类。用益物权是对他人所有的物在一定范围内使用、收益的权利,包括地上权。、地役权等。担保物权是为了担保债的履行,在债务人或第三人的特定的财产上设定的物权,主要有抵押权、质权、留置权。
债权;民法上的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的执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债可因合同发生,也可依照法律的规定而发生,如不当得利之债、无因管理之债和因侵权行为而生之债。
合同是债发生的主要的、大量的原因。根据我国《合同法》第12条规定了合同具备的主要条款:当事人的姓名和住所,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
继承权。继承权是自然人依法享有取得或承受被继承人遗产权利。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遗产的继承方式有两种: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所谓法定继承,是指直接根据法律规定的继承人的范围、顺序、遗产分配原则继承的一种财产继承方式。遗嘱继承,是指继承人按照被继承人所立的有效遗嘱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一种财产继承方式。
人身权。人身权是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与其人身不可分离而又没有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人格权是指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为维护自己的生存和尊严所必须享有的人身权,包括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和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等。身份权是民事主体因具有某种特定身份而依法享有的权利,包括自然人的亲权、配偶权、荣誉权和法人的荣誉权等。
5、民事诉讼时效
所谓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律制度。
诉讼时效分为普通诉讼时效和特别诉讼时效。一我国《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特别诉讼时效是指法律规定的仅适用于某些特殊民事法律关系的诉讼时效,如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
6、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是民事主体因违瘦民事义务而依法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规定,公民、法人违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以引起民事责任产生的法律依据为标准,将民事责任分为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和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
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是行为人违反法律规定的义务而造成他人财产或人身损害时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分为一般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和特殊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一般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行为违法,客观上存在损害事实,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特殊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是相对于一般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而言的,指由法律直接规定的的,无需具备一般侵权行为的成立要件而必须就他人人身、财产损害承担的民事责任。
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简称违约责任,是当事人不履行合同债务时依法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违约责任的一般成立要件包括:违约行为;损害事实;违约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做、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P206)
7、婚姻家庭法
婚姻法的基本原则有: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
婚姻法的主要内容有:(1)结婚。结婚是指男女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夫妻关系法律行为。(2)家庭关系。(3)离婚。离婚是指夫妻双方依法解除婚姻关系的行为。离婚必须遵循两个原则:是保护离婚自由;二是反对轻率离婚。离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协议离婚;另一种是诉讼离婚。离婚只是从法律上解除了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并不因此而消除,父母对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8、商法
商法调整的对象是商事关系,商事关系是特殊的民事关系,因此,商法可称为民法的特别法,但在法律适用上,商法优于民法,在商法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民法的相应规定可作为商法的补充。商法的基本原则可概括为:促进交易迅捷的原则、强化商事组织原则、维持交易安全的原则、维护交易公平原则等。商事法律制度包括海商、票据、公司、证券、保险等内容。
海商法。调整海上运输中船、货各方有关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海商法规定的主要内容容有:船舶的取得、登记、管理,船员的调度、职责、权利和义务,客货的运送,船舶的租赁、碰撞与拖带,海上救助,共同海损,海上保险等。
票据法。规定有关票据的种类、形式、内容以及有关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P241)
(四)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知识产权是民事主体基于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以及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创造的标记、信誉等而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产权分为两类,一类是文学产权,亦称著作权。一类是工业产权,主要是专利权和商标权。
1、知识产权法和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
知识产权法指调整在创造、使用、转让和保护智力成果或工商业标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包括著作权法、专利权法、和商标权法等。
2、著作权法
著作权是著作权人对其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著作权的权利客体是作品。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著作权主体是指依法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权利的著作权人。著作权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单位。国家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成为著作权的主体。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侵犯著作权行为应承担三种责任:民事责任,即承担以补偿损失为目的的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的法律责任。行行政责任,即对侵权行为人给予行政制裁,受一定的行政处罚。刑事责任,即使侵权行为人承担有期徒刑、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等刑罚。
3、专利权法
专利权是指国家专利主管机关依法授予发明人、设计人或其所属位对其发明创造在一定范围内依法享有的独占权利。专利法是调整专利权的确认和使用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专利权的主体即专利权人,是指依法享有专利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的人,包括发明人、设计人和专利权受让人。专利体是指专利法保护的发明创造,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权的内容指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专利权人的权利包括专利人身权和专利财产权。专利人身权主要指专利人的署名权。专利权财产权主要内容包括:独占实施权、转让权、实施许可权、标记权。专利权人的义务有:规定缴纳专利年费,如到期不缴纳年费,其专利权即自动取消;对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设计人给以奖励。专利权的取得开始于专利申请人依照规定向专利局提出专利申请请之时。发明专利在申请的基础. 上,需要经过专利局初步审查、公布申请、实质审查三个程序的审批,无驳回理由的,由专利局做出授予专利权决定,发给相应证书。
4、商标法
商标法是调整商标在注册、使用、管理和保护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商标是指经营者在商品或服务项目上使用的以与他人经营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相区别的商业识别标志。商标权是商标所有人依法对其注册商标享有的专有权利。商标权的主体是商标权人。商标权的客体仅限于注册商标。商标应以文字、图形或其组合构成,具有显著标记特征真信商标权的内容是指商标权人的权利和义。商标权人的权利包括商标专有使用权、商标转让权、继承权、使用许可权、续展权和请求保护权。商标权人的义爱圭睪卑括:依法缴纳各种商标费用、保证注册商标商品质量和依法使用注册商标等。商标权的取得要求商标注册申请人向商标局申请商标注册,实行自愿注册、注册在先的原则。商标注册经申请、审查和核准注册程序,对初步审定并公告的商标,自公告之日起3个月内期满无异议或异议不成立,由商标局发给注册证并予以公告。
(五)刑事法律制度
1、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我国刑法明文规定了三个基本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什么行为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罪及处何种刑罚都必须依据刑法的明文规,如果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不认为是犯罪,也不进行处罚。
刑法适用一律平等原则。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犯罪社会危害性程度和应负刑.事责任的大小,是决定刑罚轻重的主要依据,重罪重罚,轻罪轻罚,无罪不罚,罪刑相当,罚当其罪。
2、犯罪概述
所谓犯罪,就是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一个犯罪行为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惩罚性。
犯罪构成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四个要素。
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
犯罪客观方面,是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在客观上需要具备的各种要件的总称,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犯罪主体,是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犯罪主观方面,是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犯罪的行为及其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包括故意、过失、目的和动机等因素。其中,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过失包括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失:目的并不是所有犯罪必须具备的要件:只存在于故意犯罪中;动机只在确定罪行程度时起一定的作用,本身并不影响犯罪的构成。
3、刑罚
刑罚,是指刑法规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对犯罪分子所适用的限制或者剥夺某种权益的最为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其中,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和驱逐出境。其中驱逐出境的刑罚方法仅适用于犯罪的外国人或无国籍人。
刑罚的裁量即量刑,是指人民法院依据刑法在认定行为人构成犯罪的基础上,确定对犯罪人是否判处刑罚、判处何种刑罚以及判处多重的刑罚,并决定所判刑罚是否立即执行的刑事司法活动。我国刑法中‘规定了严格的量刑情节和量刑制度。其中,量刑情节主要有累犯、自首、立功、犯罪手段、对象、结果、动机等;量刑制度主要有从重、从轻、减轻与免除制度,数罪并罚制度,缓刑制度等。
练习题: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服务者向消费者提供质低价高的服务,是对消费者 ( )
A.公平交易权的侵犯 B.人格尊严权的侵犯
C.损害求偿权的侵犯 . D.选择服务自主权的侵犯、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下列权利中,属于身份权的是( )
A.亲权 B.监护权
C.配偶权 D.名誉权
3、简答劳动者的权利。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