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为增强讲座效果,网校特将讲义中的例题答案隐藏。您也可进行重新设置:>> 显示答案 >> 隐藏答案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本章导读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货币却总是引起人们的困惑。  “有钱能使鬼推磨”  的俗谚显示着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们对货币的欲望与追求,但当所有的人手中的货币多了,  它对商品的购买能力却下降了。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曾说过,古往今来的货币都是某种具有迷人外观的事物,货币制度和货币政策的制定者们很容易受到这些迷人外观的迷惑而做出不正确的决策,这些决策一旦形成却会给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深远而难以弥补的不利影响。
  还是让我们从货币的起源谈起,沿着科学的路径,揭开货币层层的面纱,透视其本来面目。
  本章将沿着历史的足迹,  系统介绍《货币的起源》、《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职能》以及《货币制度的发展》,为后续的货币理论学习进行基础知识的铺垫。
        提示:学习目的和要求;《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领会》本章的基本理论。掌握我国人民币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与货币形式的演变   
   一、货币的起源  
自货币产生起,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货币的出现与商品交换紧密相连,是伴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根据史料的记载和考古的发掘,在世界各地,商品交换都经过两个阶段:
 1、<<物物直接交换>>,然后是通过
 2、<<媒介的交换>>。在古埃及的壁画中,可以看到物物交换的情景:有用瓦罐换鱼的,有用一捆葱换一把扇子的。       <<物物交换>>存在局限性,它将买方和卖方局限于同一时间和空间,交换双方只有同时需要对方的商品,且在价值量上大致相等,交换才能实现。
   随着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如果先用自己的商品去交换一种大家普遍愿意接受的物品,  然后再拿这种物品去交换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商品,就会使商品交换变得容易得多。
 于是,通过<<媒介的商品交换>>成为交换的主要形式。在历史上,牲畜、兽皮、贝壳等都曾充当过商品交换的媒介。       我国最早充当<<交换媒介的物品是贝壳>>,因此<<贝壳>>也被看作是我国最早的货币。我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许多与货币或财富有关的汉字都带有“贝”字,如财、资、贵、货、贫等,从中可以看出<<贝壳>>在我国充当货币的历史。
  马克思认为,人类要生存.必然要劳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使人们的劳动有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分:
  一方面,私有制使私人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了私有属性,是他个人的私人劳动,由此劳动生产出来的物
品归他个人所有;
  另外一方面,社会分工又使每个私人生产者只能生产一种或有限几种产品,而整个社会对产品的需求是由所有的私人生产者的劳动来满足的,因此,所有的私人劳动者的劳动构成了整个社会总劳动,从而使劳动具有了社会劳动的属性。于是,产生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产品必须得到其他社会成员的认可,成为整个社会总产品的有机构成部分,也就是说,私人劳动要求得到社会承认它具有社会意义并转化为社会劳动。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途径交换,即用自己生产的产品去交换其他人生产的产品。产品交换出去了,说明生产该产品所投入的劳动是社会所需要的,从而私人劳动成为了社会总劳动中的一部分,转化为了社会劳动;
  相反,如果产品没有交换出去,说明生产该产品所投入的劳动不是社会所需要的,私人劳动就没有成功地转化为社会劳动。
  交换解决了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但在商品交换中,如何确定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
  马克思提出了价值的概念。一切商品都有一个共同点:都耗费了人类的劳动一一体力或脑力。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抽象的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各种商品的价值质上相同,因而在量上可以相互比较。经过比较,价值相等的商品互相交换。<<等价交换原则>>是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
    本章学习重点是商品<<等价交换原则>>
    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是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得到表现的。比如,一袋米与一只羊进行交换,在这个交换中,一袋米的价值通过一只羊这种外在的、看得见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可见,通过交换,价值取得了可以捉摸的外在表现形式这就是价值形式.,
    经济学者经常会谈论物物交换的局限性,例如,粮食的所有者要用粮食交换羊,但羊的所有者在此时此地并不需要粮食,而是需要农具,农具的所有者又需要烟草,在这种情况下,粮食的所有者只有先与烟草的所有者进行交换(这还是在烟草的所有者需要粮食的前提条件下),之后再用换来的烟草与农具的所有者进行交换,再与羊的所有者进行交换,经过多次交换后,他对羊的需求才能得以实现。每一次交换都会发生一定的交换成本,如时间成本,交换次数越多,交换成本越高。《物物交换》转化为《媒介交换》后,由于货币这种交换媒介可以与任何商品相交换,大大简化了交易过程,方便了《交换》的实现,交换成本也随之下降。
  二、货币形式的演变
  货币产生后,伴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形式经历了从商品货币到信用货币的演变过程。
  (一)  商品货币  足值货币
  1.实物货币
  世界上最早的货币是实物货币。所谓实物货币,是指以自然界中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商品来充当货币。例如在我国,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夏、商时期,贝币就已经出现了。贝产于南方的海里,对于建国于北方的夏朝、商朝而言,比较稀有,价值较高,而且贝自身又具有坚固耐用,携带方便的特点,是理想的货币材料。作为货币的贝,单位是朋,1朋1O贝。用人们生产出来的某种商品充当货币的国家也很多。据史料记载,在古代欧洲的雅利安民族,在古波斯、印度、意大利等地,都有用牛羊作货币的汜载。荷马史诗中,经常用牛标示物品的价值,如荻俄墨德斯的铠甲值9头牛,给第一名决斗士的奖品值12头牛,1个工艺娴熟的女奴值4头牛,等等。埃塞俄比亚曾用盐作货币,美洲曾经充当古老货币的有烟草、可可豆等。
       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实物形态货币越来越难以适应日益增加的商品交换对于货币的需求。
       首先,实物货币不易于分割。现实中,不仅有大额商品交易,也有零星、小额商品交易,在小额商品交易中,只需要较少的货币发挥媒介作用,这就需要对货币进行分割,但牲畜等实物货币具有不易分割的特点,分割后的部分价值总和也会大大低于整体价值。
       其次,实物货币不易保管。牛羊等实物货币的保管成本非常高,烟草、可可豆等也有一定的保质期限。
       第三,有些实物货币的价值较小,大额的商品交易需要大量的货币发挥媒介作用,携带不便。于是,伴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金属货币替代了实物货币,货币形式进入了金属货币时代。
  2.金属货币
  用金、银、铜等金属充当货币有很多优点,如金属易于分割,可按不同的比例任意分割,媒介不同数额的商品交换,分割后还可以冶炼还原;金属也易于保管,金、银、铜等都不易被腐蚀;金银的价值高,便于携带,较少的数量就能媒介大额的商品交易。
    我国最古老的金属铸币是铜铸币。在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类似于铲形农具的“布币”、仿照刀状铸造的“刀币”、延续贝币形状的“铜贝”等多种形状的铸币在不同地区流通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这种形状的铜铸币统一了全国的铸币流通,并一直沿用到清朝末期。银铸币是直到清朝末期才开始铸造,最初是有龙的图案的“龙洋”,袁世凯的北洋政府铸造了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
  1927年国民党政府铸造了有孙中山头像的银元。金铸币在我国较少铸造。
  英国早在13世纪中叶就有了金币铸造。西方的金属铸币通常具有圆形、无孔、铸有统治者头像的特点。金属货币也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即其数量的多少受制于金属的贮藏量和开采量,无法伴随商品数量的增长而同步增长。因此,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金属货币的数量越来越难以满足大量商品交换对交易媒介的需求。信用货币应运而生。
  实物货币与金属货币都属于商品货币。商品货币是足值货币,即作为货币商品的各类实物和金、银、铜等金属的自身商品价值与其作为货币的购买价值相等。如一只羊作为实物,它要换回与其价值相等的一袋米;这只羊作为货币,它的购买能力同样是其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它不可能买回相当于两只羊的米。足值货币的特点是价值比较稳定,能够为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提供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有利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二)  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与商品货币相对应。商品货币是足值货币,而信用货币是不足值货币,即作为货币商品的实物,其自身的商品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的购买价值,纸质货币、存款货币、电子货币都属于信用货币范畴。信用货币的产生与发展弥补了金属货币数量无法伴随商品数量增长而相应增长的弊端,逐渐取代了金属货币,成为货币主要的存在形式。
  1.纸币    不足值货币
  纸制货币是指用纸制作的货币。我国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早在10世纪末的北宋时期,交子——一种用纸制作的货币,就已经较广泛地在市场中流通。交子最初由四川商人联合发行,可以随时兑换成金属货币,后来由于商人破产,官府开始设立专门机构发行交子,名义上可以兑换成金属货币,但大多时候是不能兑换的。到南宋时期,交子已经成为一种主要货币,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通。元、明时期,都曾在全国范围实行纸币流通制度,“中统元宝钞”、“大明宝钞”是典型的代表。后来,由于政府滥发纸币,导致纸币急剧贬值,逐渐退出流通领域。
  2.银行券   现钞
  银行券是银行发行的一种以银行自身为债务人的纸质票证(生活中的通俗称谓是“现钞”)。也是一种纸制货币。随着现代银行业的发展,为了弥补金属铸币的不足,商业银行开始发行银行券。 ,由中央银行垄断银行券的发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虽然各国普遍流通银行券,但流通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金属货币量,银行券也可以兑现成金属货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世界各国停止了金币流通,银行券也普遍停止了兑现,战后虽然有一些国家力图恢复银行券的可兑现性,但随之而来的20世纪30年代的那场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使世界主要国家的银行券成为完全不可兑现的货币。到20世纪70年代,货币完全与金属脱离关系。
  3.存款货币    银行帐户
  随着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商业银行开始普遍为客户提供转账结算服务。转账结算需要客户先在银行开立活期存款账户,存人一部分款项,然后商业银行给客户一个支票簿,当客户需要购买商品支付货款时,他可以根据交易金额签发支票(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个老板很潇洒地签发一张支票的情景),商品的出售方在获得这张支票后,将支票交给他自己开有活期存款账户的银行,两家银行间通过一定的程序就将货款从支票签发人的活期存款账户上划转到商品出售方的活期存款账户。这样,通过银行存款账户中的存款划转,货款得以结清,商品交易完成。很显然,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签发支票的活期存款发挥着与银行券同样的购买功能,我们将其称作“存款货币”。银行转账结算具有快速、安全、方便的优点,特别适合企业间的大额商品交易, 以我国为例,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在我国的货币总额中,银行券(流通中的现金)的数额仅有3.8万亿元人民币,而活期存款的数额达到了18.3万亿元人民币。
  4.电子货币   各种银行发行的银行卡(借记卡、贷记卡)
  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使货币的存在形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电子货币”出现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与使用。所谓电子货币,是指处于电磁信号形态,通过电子网络进行支付的货币。这种货币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银行发行的各种银行卡,如借记卡、信用卡等。有了各类银行卡后,人们消费不必持有现金,通过刷卡可以购买他所需要的任何商品。电子货币安全、方便的特点使其数量增长迅速,对现金的替代作用非常明显,有些人甚至认为它将最终取代现金,出现无现金的社会。
  在我国,1986年中国银行发行了长城卡,1989年中国工商银行发行了牡丹卡。1990年之后,各家银行相继推出自己的银行卡。截至2009年年末,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20.66亿张,银行卡业务合计196.91亿笔,金额165.99亿元,银行卡用于消费支付的功能逐渐体现。
  上述货币形式的演变历程实际上是从币材的视角进行描述的。充当货币的材料从最初的各种实物发展到统一的金属,再发展到用纸制造货币,进而出现存款货币,电子货币。推动货币形式演变的真正动力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发展对货币产生的需求。  正是适应这种需求,货币对自身的外在表现形式进行不断的扬弃,从低级逐渐走向高级。
提示;这一部分只需要了解基本常识即可,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去背记,记住货币演变的历史标题;
  一、货币的起源
  1、先是<<物物直接交换>>,然后是通过
  2、<<媒介的交换>>。                3、<<贝壳>>在我国充当货币的历史。
  4、交换     解决了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本章学习重点商品<<等价交换原则>>
  二、货币形式的演变
  (一)  商品货币  足值货币
  1.实物货币      2.金属货币
  (二)  信用货币
  1.纸币    不足值货币             2.银行券   现钞       3.存款货币    银行帐户
  4.电子货币   各种银行发行的银行卡(借记卡、贷记卡)